
4月25日,由我校与中国管理科学学会财务管理专委会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行政B座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金融与信息学院、会计学院、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研究院、校社会科学联合会、宁波市数字金融产教融合联盟、甬商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并获得胶州市未来金融研究院、《新金融》编辑部及中国金融出版社文化研训院的学术支持。来自学界、政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探讨未来金融发展趋势与挑战,为推动中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金融发展”为主题,紧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方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金融中的应用、智慧养老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及数据安全与伦理等前沿议题。会议通过主旨演讲、专题报告和选题评审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为数字金融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和普惠性提供了重要平台。
会议由副校长许锁迪主持。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校长汪浩瀚,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交通银行原执行董事兼副行长侯维栋,青岛大学正校级干部白光昭等重量级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傅晓在致辞中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自2019年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推动融资服务、数字支付、风险防控和金融教育,探索出一条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他指出,数字金融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傅晓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界携手,围绕数字金融如何高效赋能实体经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建言献策,以开放视角分享真知灼见,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他特别提到:“数字金融研究需仰望星空,探索底层逻辑;更需脚踏实地,让学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箱。”
汪浩瀚在致辞中表示,我校将数字金融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致力于构建金融、信息、管理跨学科平台。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占地1700余亩,在校生超2万人,教职工1500余人,设有46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省级一流重点专业。近年来,学校获批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相关国家级研究课题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并于2022年联合宁波保税区金融科技产业园等机构发起宁波数字金融产教融合联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汪浩瀚强调:“本次论坛汇聚学界、业界、政界精英,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行动协同的起点。我们期待以真知灼见为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破题,为中国数字金融注入澎湃动力。”
李礼辉发表题为《未来五年的中国数字金融》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数字金融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意义。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未来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算力竞争和市场交易领域具有优势,需加速自主创新,突破高端芯片和基础软硬件瓶颈。李礼辉强调,数字金融创新需以可信为基石,金融模型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防火墙规则、零信任架构等技术确保安全。他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形成制度完善、安全可信的智能化金融生态圈,本土化金融大模型和智能体将广泛应用于全场景服务,国家级企业计算中心将满足智能经营需求。李礼辉呼吁:“数字金融需平衡数据开放与安全,支持金融机构与数据大户建立市场化风险机制,提升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数字服务可得性。”
王忠民围绕“高水平资本市场助力智慧养老”展开演讲,提出利用区块链和数字人民币构建新型贸易结算系统,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他强调,分布式加密会计科目和AI技术将重塑金融交易体系,推动数字资产入表和市场化交易。王忠民还以拼多多为例,分析了AI时代产业组织学的竞争效应,指出开源系统和免费云服务将颠覆传统垄断模式。
侯维栋聚焦“双链驱动下金融赋能智慧养老生态创新模式”,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的产业链与服务链协同。他提出,金融机构应细分老年客户群体,打造多元化金融产品矩阵,结合生物识别和健康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侯维栋强调,智慧养老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智能驱动和服务标准化。
白光昭探讨了“数字经济视域下的财富管理”,指出家族办公室不仅是金融服务机构,更应提供法律、教育等综合性咨询。他预测,中国家族办公室将向专业化、普惠化方向发展,高校需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
我校金融与信息学院院长郑长娟在《数字金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报告中,介绍了学校在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学校依托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专业,构建柔性模块化管理体系,设计特色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金融产教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发起的宁波市数字金融产教融合联盟,推动了场景化案例采写和特色教材建设。郑长娟表示:“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和行业相关度高,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获佳绩,金融科技专业成为浙江省首批交叉复合型专业,未来将持续培养适应数字金融需求的跨学科人才。”
会议最后环节为《中外养老金融创新案例》选题评审会,由李礼辉、王忠民、侯维栋、白光昭担任专家委联席主席,孙芙蓉主持,郑长娟、禹久泓、张骞等组成专委会。发言人包括宋纪蓉、孙芙蓉、刘能华、高强、徐欣等。李礼辉建议书名改为《中外养老金融创新案例研究》,强调案例研究的科学性,区分中外案例及行政化与市场化模式,并提出选择成功案例以提升市场价值。刘能华从数字金融支持智慧养老角度,探讨了数据资产、服务效率与科技伦理的平衡,强调数据共享与安全并重。徐欣分享了金融与养老服务的结合,提出智慧养老需以人为本,构建循环体系。胡娟聚焦智慧养老金财富管理,强调智能投顾的低成本和个性化优势。高强从宏观视角分析养老金融政策推进,指出数据安全和平台经济对养老服务的挑战。评审会围绕数据资产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AI与科技伦理平衡、智慧养老的产业链协同等展开讨论,提出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同时注重隐私保护和人文关怀。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我校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学术实力和产教融合成果,也为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前沿视角。傅晓主席的战略指引、汪浩瀚校长的产教融合实践、李礼辉行长的全球竞争洞察、郑长娟院长的育人改革探索,共同勾勒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蓝图。选题评审会进一步聚焦智慧养老金融创新,为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未来,我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数字金融领域研究,继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中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智慧。
(撰稿:金融与信息学院 周瑞辉、杨帆;摄影:宣传部 王伟;审核:金融与信息学院 郑长娟、会计学院(财富管理学院)禹久泓)